合肥高新区长宁中心:探索“1+3+N”模式,兜牢困难群众保障线
合肥高新区长宁中心:探索“1+3+N”模式,兜牢困难群众保障线
“我不会使用电动轮椅,社工了解情况后,耐心地教会了我使用轮椅,现在出门更方便了。”在近期寒潮走访中,家住合肥高新区长宁中心复兴家园的陈爷爷说。
为了加强政策兜底与社会化服务的深入结合,近年来,合肥高新区长宁中心着力推进社会救助工作,设置“宁心救助”社会救助品牌项目,建立以社区为平台、社会组织为载体、社会工作者为支撑、社区志愿者为辅助、社会慈善资源为补充的社会救助联动机制,推进“1+3+N”的社会救助模式,助力社会救助高质量发展,兜住民生底线,打造“多元化”救助新模式。
建好一个台账,当好困难群众的“知心人”
结合合肥高新区长宁中心各社区转介的社会救助名单,专业社工通过入户走访,根据困难程度,建立特殊困难人群“红黄蓝”三色走访关爱机制,对“红色”人群,每周走访一次;对“黄色”人群,每月走访一次;对“蓝色”人群,每季度走访一次,及时了解困难群众需求,建立一户一档的信息档案99个,同时结合社会救助的困难程度以及需求,建立健全救助对象的动态需求台账,截至目前挖掘需求232个,为提供救助工作的精准性与专业性服务奠定基础。
聚焦三类人群,做好精准帮扶的“加强针”
独居残疾老人刘奶奶因为老伴的突然离世而郁郁寡欢,社工通过定期走访沟通、社交融合活动助力刘奶奶走出阴霾,刘奶奶拉着社工的手说:“有你们真好,让我对生活又有了信心。”
结合救助对象需求,按照“一户一策、因需施助、应帮尽帮、及时有效”的原则,为辖区救助对象分类开展精准帮扶行动,从困境儿童、困境老人与家庭、残疾人三个方面开展专项服务,服务累计800余人次。呵护关爱+朋辈融入,用爱筑起儿童成长桥梁。以困境儿童为服务主体,通过课业辅导、心理疏导、学业支持、圆梦心愿等,从个性化帮扶层面改善困境儿童生活环境、家庭关系以及自我效能感;通过研学小组活动以及社区活动,增加困境儿童与其他儿童的融入与交流,拓展体验社会的途径;兴趣培养+社会参与,提升困境老人生活质量,结合老人身体情况及需求,通过开展健康养生、手作工坊等小组活动以及社区活动,使服务对象不仅在活动中学习新技能、增强自信心,也通过小组互动交流增强老年人的社交网络、缓解孤独感;就业指导+社交融合,推动残疾人全面发展。结合残疾人的需求,通过家政培训、就业岗位对接、互助融合小组等服务,帮助残障人士建立起信心,切实提升残疾人的获得感与幸福感。
加强多元联动,画好社会救助的“同心圆”
“我住在永和家园,想通过自己的微薄力量帮助辖区弱势群体”。王大哥结对认领独居老人赵爷爷,通过家门口的帮扶,让赵爷爷感受到家的温暖。
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天天特别喜欢篮球,依托“幸福宁家”专项基金为天天圆梦,天天抱着篮球爱不释手。
项目加强辖区爱心企业、社区社会组织、居民志愿者的联动参与社会救助,一是依托合肥高新区长宁中心“幸福宁家”专项基金,联动辖区中建二局、中石化等8家爱心企业多方力量参与捐赠,同时联动辖区幼儿园通过义卖的形式募集资金,用于困难群众的帮扶行动,开展困境儿童微心愿、爱心助学、特殊人群春节慰问等服务;二是联动企业职工志愿者、居民志愿者针对辖区救助对象开展结对帮扶行动,有企业职工志愿者与三无老人结对帮扶,定期开展探访、便民服务,有党员志愿队伍定期探访、交流促进救助对象的社交融合,同时吸纳其成为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反哺社区。
合肥高新区长宁中心相关负责人也表示:“长宁中心社会救助项目引入社会组织润生社工广泛发动社区志愿力量参与社会救助,推进暖心关爱帮扶走深走实,营造全社会关心关爱困难群众。”
下一步,合肥高新区长宁中心将持续做好救助对象的动态管理,在服务力量上实现“政府服务+社会救助+慈善力量”的融合,做好救助服务的“多维度”“精准化”“精细化”,为合肥高新区长宁中心社会救助工作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马跃龙 杨珍珠)
转载于咸宁新闻网
声明:企宣屋短评发布内容均为用户供稿,部分内容为平台引用其它媒体网站所发新闻稿并结合AI进行原创“短评”创作,如您认为短评内容不合适或侵犯到您的品牌权益,请及时联系平台,我们将在确认后及时进行删稿处理。本站部分图片由AI创作生成。